船舶往来,商旅辐辏,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是隋、唐、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。“北通涿郡之渔商,南运江都之转输,其为利也博哉! ”随着运河水的滚滚洪流顺流而下,带来两岸酒业的繁荣发展。
酒
古人爱酒,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,李白“斗酒诗百篇”,就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常有“东篱把酒黄昏后”。
在淮北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
形式各样的酒器不仅展现了各地瓷窑的异彩纷呈
更诉说着百姓对酒的衷爱
唐初对酒的管制很宽松,无酒禁,也无酒税,饮酒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融入了百姓的生活。运河两岸的商户用醇酒招待客人,用香茶浸泡温情,穿梭往来于运河上的客商们饮酒、作诗、交易商品,长期的背井离乡,思乡恋亲之情使商旅们渴盼有一处“悦亲戚之情话,慰良朋之契阔”的场所,于是沿岸酒馆、商铺渐渐设立。
安史之乱后,为了节约财力,整肃官风民风,曾规定京师禁止卖酒,到了代宗时期,颁布了限酒法令,并确定各州的“酤酒户”,按月征收酒税。到了贞元二年,天下开办酒肆酿酒、售酒的商户越来越多,濉溪口子镇的酿酒业也在这一时期繁荣发展起来。直到宋元时期,在濉溪口、柳孜也设有“酒监”,以课酒税。
明清时期,政府在运河、长江、沿海等交通枢纽处设置钞关,专门对过往关卡的船只、商品征税。漕运的畅通和贸易的兴盛,促成了城镇的持续繁荣,酿酒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,出现了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,各酒坊老板不仅诚信本分的经营着自己的酒坊,更开拓商路,将大量的美酒用货船运往全国各地。针对交易往来频繁的美酒,清朝政府开设了“关征酒税”,在运酒过关时征收,有效的增加了财政收入。
“隔壁千家醉,开坛十里香”,运河两岸美酒飘香,这香气飘散千年,愈加浓醇。
如今,坐落在运河岸边的口子酒业已成为淮北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,是当地的主要税收来源。口子酒业财务小张说:“现在口子酒业正积极向互联网销售、网上纳税申报等各方面靠拢,充分运用“丝绸之路”这张“名片”,争取走出国门。”
随着经济的发展,搭建“互联”平台,实现纳税人“互助”服务,已成为一项惠及纳税人的创新服务模式。而“营改增”的全面推开,推动了我国税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,彻底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,减轻了企业负担,为企业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添加了动力。
千年岁月,世事云烟。
大运河以自身的流动书写了一部大气磅礴的华夏史诗,浓浓酒香伴着顺流而行的商船,扬帆远行。如今,正在建设中的淮北酒文化博物馆不仅诉说着源远流长的美酒故事,更记录着千年税制的改革与变迁。
下方查看历史文章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